永恒的夜与月——细读《春江花月夜》
钱翰 李兰芳
钱翰 李兰芳
【摘要】自唐到明,《春江花月夜》的美学价值不断被发现和重视,并为以后无数人所喜爱,虽已有众多前辈对这首诗从各方面作了深入研究,然阐释并未穷尽。本文将借鉴雅各布森“隐喻”“换喻”的诗学理论和分析工具来进行文本细读,力图揭示其作为文学文本内在意义生成的魔力。我们会发现,“夜”在全篇意义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人生无常、聚散离合的忧伤感情在夜的笼罩之下,变成静观之审美对象,使人的千年悲哀得到温和的慰藉。而“月”作为全诗的主线,与其他意象相互交织作用,构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隐喻和换喻系统,并可大致可分为“江月”“楼月”“落月”三个子系统,这三个系统以不同方式隐喻“人—月”之间的关系。诗歌从外到内的思考和观照方式,显示出了初唐诗歌的青春特征。
【关键词】春江花月夜;张若虚;隐喻;唤喻;梦幻
【作者简介】钱翰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;李兰芳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。
http://www.wenyixue.com/uploadfile/2020/1106/20201106042005674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