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学研究所拥有一批长期从事文艺理论、美学、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。目前本所有教授8人:童庆炳、李春青、季广茂、方维规、曹卫东、赵勇、陈雪虎、陈太胜;副教授2人:姚爱斌、吕黎;讲师2人:钱翰、张炳尉。2013年方维规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。
文学基本理论: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运用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“文化诗学”研究方法,着眼于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基本理论及其分支,如文艺心理学、文学社会学、文学文体学、文学符号学和文学修辞学等的研究。
文艺美学:立足于当代人文学术基本格局,追求对美学、文学和艺术的内在规律的认识,推进当代审美共识和人文沟通,促进公共价值和文化共同体的塑造。
中国文论:在文艺基本理论、文艺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,跨越文史哲,力求贯通古今,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中,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动态地展开中国文艺思想的研究。
外国文论与比较文论: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野中,展开对外国文学理论尤其是现当代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的翻译、评价、阐发和教学研究,为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和建设以及现实言说寻找新的参照系。
文艺学研究所成果卓著。主要有《文学理论教程》、《中西比较诗学体系》、《中华古文论释林》、《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》、《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》、《先秦文艺思想史》、《文艺心理学丛书》、《文体学丛书》、《文艺新视角丛书》、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》、《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》、《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》、《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史》等,同时,出版有辑刊《文化与诗学》。
研究所获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国家级、省部级项目课题20余项。
2001年来,本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项目有: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》,《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》,《诗与意识形态》,《维纳斯的腰带--创作美学》,《文学审美特征论》;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有:《文学概论》(教育部精品课程),“文艺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与学科建设”,在双向拓展中更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,面向21世纪中文系教改跨世纪行动等。
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
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。本科阶段逐年完成专业方向、学制两方面的分流,实行学院与学生双向选择,尊重学生的选择权。本科生第一学年主修专业基础课程。第二学年结束时汉语言文学专业完成专业方向的选择,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文学方向、语言方向;本科生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初步确定学制分流意向。本科生第四学年通过学院与学生的双向选择,完成“4+X”模式的学制分流:“4+0”模式(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直接就业)、“4+2”模式(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教育学硕士阶段学习)、“4+3”模式(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学术型硕士阶段学习)。
中文人才培养基地的培养特色
北师大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(中国语言文学)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中文学科创新性人才。注重夯实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,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,拓展他们多元化的发展空间,培养他们自我塑造、自主发展的学习态度。“中文人才基地班”采取流动弹性体制,基地班按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,增强“基地班”的竞争机制。逐步树立“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导,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参照”的人才发展观念。2005年,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“中文”人才基地建设》项目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“4+2”教师教育培养模式
“4+2”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是北师大本硕贯通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,旨在巩固和加强学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,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高端需求。文学院的非师范生在第三学年下学期经申请并通过考核,保送进入“4+2”培养体系,在第四学年完成文学学士学位学习的同时,修读本学科硕士学位基础课程,然后进入教育学院进行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,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。近四年来,文学院已经选拔了30余位本科生进入“4+2”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造。
学术带头人:
童庆炳,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,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,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,中科院兼职研究员,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《文学评论》、 《文艺理论研究》 编委。先后讲授文学概论、文艺心理学、文艺美学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、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。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、文艺心理学、文学文体学、美学方面的研究。
论文信息
· 原型经验与文学创作北京师大学报1994/3期 1万字
· 审美投射与艺术欣赏 〈名作欣赏〉1990/1期头条 1.5万字
· 自主性 开放性 弹性 刊于〈当代文艺学探索与思考〉1.5万字(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/10出版
)
· 文学研究的主视角 〈批评家〉1988/2期 8000字
· 文学的结构图式和“格式塔质”〈北京社会科学〉1988/1期 1.8万字
· 漫谈文学概论课的自学和考试问题 北京自学考试报1988/4/18 8000字
· 从古典的“移情”说到现代的“异质同构”说 〈百科知识〉1988/5期 6000字
· 论文学的格式塔和审美本质 〈批评家〉1988/1期 8000字
· 论艺术想象的意向性和认识性〈文艺理论研究〉1987/5期 1.5万字
· 听泉经验与艺术创作规律 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/12/8 1000字
· 论审美知觉及其形成过程 〈文学理论研究〉1988/4期 1.5万字
· 从“断片的人”到完整的人——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文史知识1989/1期 5000字
· 完整倾向纪律 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/9/8 1000字
·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/7/28 1000字
· 主体心理意象的诗话——谈审美联想 文史知识1989/2期 6000字
· 从拷问自我——关于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再思考 文艺报1989/2/18 5500字
· 从心理定向与美的幻觉——谈审美投射 《文史知识》1989/4期 5000字
· 与天地万物相往来——谈审美移情 《文史知识》1989/5期 5000字
· 换另一种眼光看世界——谈审美心理距离 《文史知识》1989/6期 5000字
· 论文学的结构原理及其审美心理学的根据 北京师大学报1987/3期 1.3万字
· 艺术形象:隐与显 北京自学考试报1987/6/28 1000字
· 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——谈审美虚静 《文史知识》1989/7期 5000字
· 心灵与自然的沟通——谈异质同构 《文史知识》1989/8期 5000字
· 论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 〈河北学刊〉1989/4期 1.5万字
· 审美想象及其生成的心理机制 〈学术之声〉1989/5期 1.5万字
· 艺术形象:形与神 同上 1987/3/28 1000字
著作信息
· “艺术形象”等十条 〈文化生活手册〉1987/12月 1万字 (北京出版社出版)
· 《淡紫色的霞光》(长篇小说)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 25万字
· 文艺心理学(词条) 〈北京社会科学〉1987/4期 1000字
· 《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3万字
·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〈中国新文艺大系〉理论集1.2万字
· 文学与审美 收入《美学、文艺学论文集》 2万字 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出版
· 《文学概论》上下(与钟子翱、梁仲华合著) 北京师大出版社1985年出版 58万字 (被指定为北京自学高考教材)(童25万字)
· 《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》(主编)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
· 〈写作心理探索〉(金道行著)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
·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(上、下册)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 200万字 (7位主编之一) (全书)
· 〈文体、素材、思路〉江剑锋编著)序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3000字
· 祖母、小溪、山路(散文) 〈农民日报〉1991/12/19 4000字
· 〈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〉中华书局1992年第一版12.7万字
· 生活之帆(长篇小说,与曾恬合著)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/7 10万字
· 〈现代文学体裁知识〉(小说部分) 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 3万字
· 钢都史诗 北京日报1959/6/3 2000字
· 〈现代心理美学〉(主编并写部分章节)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